散文说课稿

时间:2024-07-18 05:46:08
散文说课稿15篇

散文说课稿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散文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散文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听听那冷雨》这篇文章在以往的语文教材中是没有的,其在高一整一年的学中代表的是现代散文的意境之美。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要让学生理解及掌握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及作者纵横驰骋的联想方式的运用。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文中的重要词语,学作者纵横驰骋的联想方式的运用。

能力目标:

品析文章极富魅力的语言,体会文中描写的优美意境。

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

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情感态度及世界观

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在体会语言美的同时陶冶情操。

3、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

余光中的散文开拓了现代新散文的意境。在他的文中现代的小说、电影、音乐、绘画、摄影等艺术手法都被拿来丰富作者的感性世界。在本文中更是淋漓尽致地将各种感官的感觉联系在一起,使形象在奇妙的联想中得到凸现。所以,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冷雨,变得无孔不入,连同那情思一起在“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的通感中产生了一种朦朦胧胧的新感觉。读者也被带入了“连思想也都是湿润润”的意境之中。

本文的结构特点是:

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从美国,到台湾,到大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时代)、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书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不管岁月的漂泊带给人们多少的沧桑,但那种家国之思却永远都不会改变。

重点及难点: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关键:分阶段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对作品进行鉴赏,在整个过程中要注意鉴赏方法的概括、提炼和积累。

二、教法、学法的阐述

品味法。读者沉潜到作品的深处,对作品进行整体的反复的感受和体味,从而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审美韵味的把握。开放所有的感官,做到眼观其文领略其视觉美,口诵其声领略其音韵美,心惟其意领略其情理美,因此其审美体验是多维立体的。在对本文鉴赏的起始阶段里、感性阶段中,同学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采取较灵活的方式,或闭目品味,悉心感受;或击案叹服,盛赞“名篇”;或声情并茂,高声吟哦,逐步进入阅读感受阶段,体验品味阶段,领悟判断阶段……鉴赏散文的意境美、细节美,鉴赏小说的情节美、环境美和人物美,都可以通过涵泳品味获得对作品美感的把握。

品读法。在初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有声有色地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来。关键要做到情随声出,声情并茂。学生可以通过语音轻重、高低、长短的把握,“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叶圣陶语),曲曲传达出作品蕴蓄的美感。《听听那冷雨》如琵琶曲般顿挫峭拔,非常适宜于涵泳、美读。

比较法。把《绿》和本文放在一起,要求学生对于文章(选段)的主题、结构、表达技巧及语言风格等项中的若干点进行比较,指出同异,进行鉴赏或分析。

三、教学过程

1、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

过程:导入,作者介绍,检查预(读音、字型练),解题,内容解析(朗读全文、分析具体语言),内容小结、重申主题(总结本文的同时与前文加以比较)。

积累式与分析式

人的类属性认知特点:人类的认识总是依循着从“个”到“类”的过程。(指导性原则、互动性原则、层递性原则、心因性原则、操作性原则)

①教育社会的互动与角色定位。通过共同研究、讨论、探究促使师生双方都获得发展。

②认知过程和认知策略的发展性教学。将传统意义的传承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使学生在语文学过程中掌握类属化学策略与方法。

③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肩负经典文化传承重任的同时,通过认识、研究、探索等学活动发展传统文化,创造适合于未来时代的新文化。

④教育应使每个人都能利用种种信息,收集、选择、整理、管理和使用这些信息”。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2、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

①学生朗读《听听那冷雨》:注意声调和节奏。全篇以抒发游子思乡之情为主,朗读时语气宜气短声细为主,语调宜升降曲折为主;在快、舒缓节奏中,适当加入沉稳、强疾节奏。

②学生分组讨论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深入理解作品蕴藉的意境美;总结时,老师可在旁加以点拨。

③口头讨论或以文本形式,比较、总结《绿》和《听听那冷雨》的境界。

④课后同学自行出份有关课内字词的练,交换考核。

⑤写作实践:根据本文内容以《我心中的冷雨》为题,仿写一段有关“雨”的短文。

3、重点、难点处理:主要以同学讨论、老师适时点拨的方法。

4、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多学科整合的特点,主要利用多媒体加以辅助。在课件中以中国传统水墨画为背景,配合全文的主旨体现,并且可陶冶情操。在学生朗读后播放朗读示范,进一步加深美读的效果。比较两篇文章后,用多媒体以图表的形式,加以清晰化。

四、教学效果

学生在品味品读比较的过程中感受到了音韵美意境美进入作品境界,感同身受,既读懂了作者的情感,又陶冶了自己的情操。还学得了品读和写作的方法。

散文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春天的秘密》是一首意境优美、充满情趣的散文诗。

诗歌中淅沥淅沥的小河,蓝天下叽哩叽哩的燕子,随风飘扬的垂柳,农民的耕种的身影等赞美了春天的美丽,大自然的神奇,给人以美的陶冶和享受,在孩子眼前展现了春天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激发了孩子对春天喜爱之情。

诗歌具有鲜明的结构特点,反复呈现的六段体画面,且每段间首尾相应、内容相同,不仅把幼儿引入了一个洋溢着春天气息的优美情境中,而且有利于幼儿的创作与仿编。

(二)幼儿现状分析

大班的年龄特点:大班的孩子探究、分析、观察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乐意主动地去探究周围和环境的变化;愿意根据自己的表达方式将感知到的加以表现,语言表达能力及审美能力有一定发展,且想象的有意性水平提高,他们需要宽松的表达与创造的空间,丰富的词汇帮助表达表现,具体的活动情境与形式。而散文《春天的秘密 ……此处隐藏20252个字……文的知识,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散文相关知识点及常见的考点。(目标1)

(4)练习评讲(20--24分钟)

1、真题再现(6分钟)多媒体展示练习素材和失分情况最严重的第7小题,学生现场再做教师有意识提醒大家用刚才所复习到的相关知识和解题技巧,用投影展示三个同学先前练习时和现在练习(优生1个、中等生1个、后进生1个)的答案,(同时下发学生做过的练习题)请他们看这次的答案和测试时的答案有何异同。(目标2)

教师引导指出解读散文的一般步骤

一、初读文本弄清写什么

二、审清题意再读文本弄清为什么写

三、结合问题局部探究弄清怎么写

四、紧扣题意规范作答

2、习题讲解(14--18分钟)(目标3、4)

A结合习题7的讲解,老师讲析把握散文主题的常用方法经阅读分析,本文适合用“从材料入手概括”。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文章的主旨:文章描述杨木桩生命成长的过程,抒写了作者从杨木桩生命成长历程中获得的一种生命的感悟和启迪。

主旨分析出来后,对第7题进行解答:

第7题:作者为什么以《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为题?请结合文章简要回答。

本文的标题其实就是用一个非常形象地比喻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B第9小题失分较多,重点讨论第9题“文章开篇写我将杨木桩‘顺手捎回’任意一插的情形,结尾却写‘我双手搂着它,如同在抚摸一个冬天的童话’这样写矛盾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本文描述了杨木桩的成长历程时,也融进了我的态度及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要分析文章的前后关系我们不妨从结构和内容上进行分析,得出第9题解答。

内容上:杨木桩成长过程的变化必然引起我思想情感的变化(由漠

视杨木桩到喜爱杨木桩)

结构上:开头的抑为结尾的扬做铺垫

这样结尾有点明主旨的作用

首尾相扣,突出文章的主题。

答题的模式:明确的判断+具体的艺术手法+这种手法所起到的内容上的作用+这种手法所起到的结构上的作用。(注意语句要连贯流畅)

3、引导学生分析失分原因,知识储备不足的加以补充,答题不规范的加以训练,非智力因素丢分的要杜绝如看错题、答漏题、书写失误等。

(5)拓展延伸我来做考官(5--10分钟)

请同学们利用这篇阅读素材预计20xx年我市对散文阅读教学的评价,从不同角度不同考点出发自拟3--5个题目(当堂拟一个,余下的作为课后作业)并给出相应的参考答案。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探讨疑难问题。”的要求。这个活动学生可以从内容、结构、语言、感悟等方面入手命题。对不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得到锻炼提高。检验学生在讲评后有没有收获同时也可以巩固今天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及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出完后同学间相互交流并向老师推荐一两个进行全班交流点评。

(六)课堂小结(1分钟)

再次强调散文阅读评价的关键点,鼓励大家树立信心探寻规律,取得更好的成绩。

六、结语

阅读评价年年翻新,试卷讲评各个不同,恳请各位指正,谢谢。

散文说课稿15

[教学目标]

1。领悟"美"的内涵,体味文中深厚的思想感情和深刻的哲理。

2。学习散文寓情于景和运用对比增强表达效果的写法。

3。初步掌握鉴赏散文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寓情于景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2。难点:领悟文中蕴藏的深刻哲理。

[教学设想]

1。教学程序:导入—诵读—赏析—质疑—讨论—拓展。

2。教学方法:引导,点拨,质疑,讨论和比较鉴赏法。

3。辅助手段:多媒体计算机,大屏幕投影仪。

4,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讨论什么是"美"

三。赏析《世间最美的坟墓》

1。作者简介

2。教师范读课文,并请学生动笔勾画出托尔斯泰墓的环境和形状的语句。

3。讨论托尔斯泰墓的特点:

问题一:文中几处写到托尔斯墓的环境和形状 (三处)

问题二:托尔斯泰墓有何特点 (逼人的朴素)

问题三:这样的坟墓为什么是世间最美的 (里面埋葬着伟大的人物托尔斯泰)

4。介绍托尔斯泰

5。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第一段中托尔斯泰的遗愿。

6。引导学生找出描写人们瞻仰托尔斯泰墓的语句,想象当时的情景。

7。鉴赏景物描写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①课文第二段中有一个句子对墓地景物进行了动态描写,请找出来。这个景物描写的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

②课文最后,作者将托尔斯泰墓与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坟墓进行对比,这样写有何作用

8。文中作者为什么说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这是托尔斯泰诞辰100周年的日子)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赏析《冬天之美》

1。作者简介

2。学生齐读全文。

3。赏析,讨论下列问题:

①"我从来热爱乡村的冬天"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统摄全文,是文眼)

②第1段的内容从什么角度说明"我从来热爱乡村的冬天" (对比的角度。"我"与富翁们对比,城市与乡村对比)

③让学生把第2段中描写景物的句子画出来,体会乡村冬天之美。问:乡村冬天的景物有何特点 (静谧,温馨,艳丽,充满生机和活力)

④课文结尾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反问。表达了作者厌恶污浊的城市生活,向往农村田园风光,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与开头相呼应,使全文结构紧凑)

二。两篇散文比较鉴赏

相同点:

1。两文都写到了"美",都表达了深厚的思想感情,都蕴藏了深刻的哲理。

2。两文都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

3。两文都短小精悍,开篇点题,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不同点:

1。表现美的角度不同:《世间最美的坟墓》写的是人文景观,《冬天之美》写的是田园风光。

2。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世间最美的坟墓》表达的是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无限崇敬,基调是深沉,醇厚的;《冬天之美》抒发的是作者厌恶城市生活,向往田园风光的思想感情,基调是亮丽,温馨的。

3。蕴含的哲理不同:《世间最美的坟墓》——最平凡的也是最伟大的,最朴素的也是最华丽的。《冬天之美》——最美的景色不在城市而在乡村。

三。拓展阅读

1。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村》。

2。法国作家雨果的《悼念乔治桑》。

《散文说课稿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